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aterloobbs.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十张图看懂:美国经济真实复苏现状

已有 279 次阅读2017-3-4 12:51 |个人分类:美国| 美国经济



十张图看懂:美国经济真实复苏现状

来源: 文涛宏观债券研究  2017年03月04日 19:30:45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93292

本文作者为中信建投分析师黄文涛、李一爽,原文标题《十张图看清美国经济当前的复苏现状》,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文涛宏观债券研究”。

在不到一年之前,长期停滞的阴云还笼罩在全球经济上空,市场上不乏对美国经济将要陷入衰退的担忧,而货币宽松的无力更如噩梦一般困扰着全球央行。但最近半年,尤其是在特朗普当选后,市场情绪却发生完全的逆转,尤其是在美国,所谓再通胀交易驱使美股不断创下历史新高,而美联储也在多年来首次罕见的上调了对加息次数的预期。

此前一段时间,尽管联储官员不断释放3月可能加息的信号,但是市场过于乐观的认为在2月会议并未释放明确加息暗示的情况下美联储只是在虚张声势。但实际上,2月FOMC会议纪要显示,FOMC的主流观点认为如果美国经济以当前轨道运行,下一次加息可能将很快到来。而在最近一个星期,美联储的预期管理终于发挥了作用,3月加息概率大幅上升。而在昨日耶伦再次确认了三月加息的可能后,市场对3月加息的预期一度超过90%。

最近很多投资者在与我们的交流中,表达了对近来美联储态度的转变以及背后美国经济的变化的疑惑。究竟美国经济当前运行到了何种阶段,本轮景气周期又将持续多久?我们试图用十张图表,为投资者展现当前美国经济的当前的发展脉络。

总体上看,我们认为在财政政策还尚未发生作用的背景下,美国当前短期的动能强劲,但是劳动生产率的低迷和充分就业的临近,使得资源约束在未来可能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这也是美联储加息加速的重要原因。但本轮经济的短期上行可能是下次衰退之前的最后一次上行了,未来利率上升对房地产以及消费的抑制可能触发需求的拐点,但目前这种作用尚未显现。

一、消费提升是本轮美国经济上行的动力来源

1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最大的结构性变化来源于能源革命带来的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下半年油价的下跌重创了能源行业,引发了触发美国经济一轮短周期的下行。油价下跌带来的收入效应本身有利于居民增加其他方面的消费,但在未来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居民反而将这部分资金储蓄起来,这导致了总需求的进一步收缩,2015年美国零售销售增速已经接近2000年经济衰退期的水平。但随着利率下行,房地产销售在2016年1季度开始回暖,带动了居民增加相关消费品支出,而原油价格也在二季度开始企稳,这也使得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提升,美国居民终于开始打开钱包。居民消费成为本轮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初动力

二、终端需求的提升驱动企业进入补库存周期

02

终端需求的提升在最初使得工业企业被动去库存,这也是美国2016年二季度GDP增速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但随着生产活动的恢复,从2016年三季度开始美国企业进入了主动补库存的周期,美国经济上行的动力继续提升。最近引发争议的是所谓以PMI指数为代表的软数据与以工业生产指数为代表的硬数据的背离。但实际上,美国1月工业产出指数的下滑主要是由于暖冬天气导致的公用事业指数的下滑,制造业依然处于平稳上行的状态;而从历史上看,制造业PMI指数与工业产出指数至少在运行方向上是一致,并且具有一定的领先性

三、持续拖累经济的设备投资开始有了好转迹象

03

2014年后,美国私人部门设备投资增速持续负增长。而随着需求的提升和生产活动的恢复,耐用品的积压订单开始增多,企业扩张产能的意愿有所增强,核心资本品订单在四季度出现了明显的提升,这意味着近期持续拖累经济的设备投资未来将有所好转。

四、但企业利润可能制约投资上行的幅度

04

从中周期的角度上看,NIPA企业利润见顶往往预示着未来设备投资增速在趋势上的下降。本轮经济复苏周期中,美国企业利润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下滑,但这与油价的下跌关系密切。比较标普500上市公司的盈利数据不难发现,虽然成分公司总体的盈利水平同样出现了下滑,但剔除能源类企业后却仍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来自商品价格的外生影响为判断未来美国企业投资的趋势增加了难度。从历史上看,1985年美国企业利润同样受到了油价断崖式下跌的影响,但企业投资增速仍然保持上行态势,经济中周期的复苏仍在持续。但与1985年不同的是,在本次企业利润见顶一年后设备投资规模开始下滑,而其占GDP的比重同期也持续下降,这些都是中周期下行的信号。此外,油价企稳后企业利润回升的力度并不显著,而历史上标普500公司盈利的拐点一般也会滞后于NIPA企业利润。因此,这一轮美国设备投资的复苏更可能是企业补库存周期的回声,这也将制约其上行的幅度。

五、特朗普当选后的乐观情绪有消褪的迹象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其承诺的减税与扩大基建投资等政策增加了市场对于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心均有了明显的提升。推动信心指数上行的主要是预期指数的抬升,而现状指数则相对平稳。但由于新政府的政策细节迟迟没有公布,消费者与投资者对于未来经济的乐观情绪已经有所消褪,这意味蓝图式描绘在预期层面对经济的影响将逐步下降在税改、基建等重点措施的落地时间可能延迟的背景下,未来几个季度美国经济更可能以内生动力运行。

六、经济接近充分就业 资源压力将逐步显现

06

失业率自2016年以来已经持续低于5%的长期均衡水平。尽管金融危机后劳动参与率的下滑反映了部分失业者因为对就业失去信心而退出市场,使得U3失业率对当前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一些高估,但U6失业率最近一年来也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接近于充分就业,资源约束未来将会逐步显现。而在充分就业的背景下,一旦经济短期上行的动力衰竭,劳动力市场将受到冲击。而失业率的回升,往往是经济将陷入衰退的信号。因此,从中周期的视角看,本轮美国经济的上行很可能是下次衰退到来之前的最后一次上行。

七、劳动生产率增速缓慢成美国经济隐忧

07

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私人部门去杠杆,使得需求陷入了长期低迷,这也导致了经济供给能力的下降。企业资本支出意愿的显著下滑、研发支出的萎缩以及新公司成立数量的减少,这些因素使得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不断放缓。2011年-2015年,美国每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仅在0.5%左右,远低于1995-2005年平均3%的水平,而这也是美国这一轮经济复苏在二战以来最弱的重要原因。而在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背景下,劳动生产率缓慢增长,可能将放大需求提升带来的通胀压力,这也是美联储主张未来加息节奏可能加快的重要原因。

八、未来物价将更多的受到工资增长的驱动

08

近期发达经济体通胀率的回升引发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2017年1月美国CPI同比增速也达到了2.5%,创下了2012年以来的高点,但这主要还是由能源价格同比的基数效应造成的。在欧佩克减产协定与美国页岩油供给增加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原油价格近期维持在55美元上下波动。如果未来原油价格维持在这一水平上,美国CPI同比增速大概率上会出现下滑。美元今年如果继续维持强势,那么未来通胀上行的主要动力来源,还在于劳动力市场收紧的背景下,劳动力工资增速的回升所引致的服务品价格的上行。

九、从长周期视角看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稳健

09

尽管美国全国房价指数已经突破了2007年房价泡沫期的高点,而近期的利率上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购房成本。但总体上看,当前的利率水平仍然处于历史上相对较低的位置,住房购买力指数显示居民对于房地产的担负能力依然远高于危机之前的水平,而房地产库存去化月数也显示房地产供应整体上还处于相对偏紧的状态。因此,从长周期的视角看,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稳健。

十、但利率上行对房地产销售的短期冲击可能触发需求的拐点

10

但从短周期来看,抵押贷款利率与房地产销售量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利率的上行或多或少的会对居民的购房意愿带来负面冲击。此外,在利率上行的区间内,居民将原有房地产抵押再融资的行为会显著收缩,这也将抑制美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扩张。因此,如果未来利率水平继续上行,房地产销售的短周期下滑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需求的逆转可能会触发本轮美国经济上行周期的拐点。但从目前来看,这些不利因素还尚未发生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一到两个季度,美国经济这一轮短周期的上行仍将持续。

2016:美国经济复苏大势不变

中国工银国际研究部联席主管程实:根据IMF预测,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估值为2.57%。展望2016年,IMF预测的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84%。美国经济复苏质量值得肯定。

这个世界上,最尴尬的一种幸福,就是幸福变成了一种习惯,美国经济恰是如此。回顾2015年,美国经济复苏周期明显领先于全球经济,表现出一枝独秀的相对强势。展望2016年,美国经济复苏大势不改,内生增长动力稳定且强劲,美国经济基本面的绝对状况依旧优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但值得玩味的是,美国经济边际改善的空间已经相对较小,给资本市场带来惊喜的可能性不大。2016年,美国复苏已成“往事”,相对于欧洲,美国股市相对吸引力有所下降。美元将在美联储首次加息后短暂冲顶,随后经历一段贬值,然后才会恢复长期升值态势。2016年,美国依旧是具有霸权稳定特征的经济体,所以,一旦全球发生黑天鹅事件,或地缘政治动荡急剧爆发,“美元资产热”将再度升温。

大势不改:复苏动能稳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2008年和2009年,实际GDP分别收缩0.29%和2.78%。受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重回复苏,2010-2014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53%、1.6%、2.22%、1.49%和2.43%;根据IMF的预测,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估值为2.57%,较2014年提升0.14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2016年,美国经济复苏大势不变,IMF预测的经济增长率为2.84%,较2015年进一步提升0.27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复苏动能稳定,复苏大势并不会由于货币政策紧缩、地缘政治动荡加剧和政治周期改变而发生根本性动摇。从经济基本面的绝对状况看,美国经济依旧是全球最稳定的增长核心之一,复苏质量值得肯定。

第一,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稳定且强劲。美国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内生增长模式,美国季度增长率包含了很多短期噪声,并非观察美国经济运行状况的最优指标。例如,2015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季度增长率分别为0.6%、3.9%和2.1%,波动很大,趋势不明。我们认为,判断美国经济趋势的关键指标是内生增长率,即剔除掉库存变化、净出口和政府支出三大长期波动因子后的经济增长率。我们测算的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内生增长率比季度经济增长率更加稳定和强劲,2015年前三季度,内生增长率分别为1.66%和3.24%和3.27%,均值为2.86%,不仅高于2008-2014年危机期间平均的0.96%,也高于1947-2014年1.91%的历史均值。

第二,美国消费主引擎表现良好。美国经济是典型的消费型经济,1947年至今,美国经济季均增长3.25%,其中,消费提供了平均2.08个百分点的贡献,构成了增长三分之二的动力来源。各类数据表明,美国消费引擎表现良好:2015年前三季度,消费季均增长3.23%,大幅高于2008-2014年1.33%的平均水平,已接近3.38%的历史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季均贡献为2.17个百分点,大幅高于2008-2014年的0.9,并已高于历史平均的2.08。消费取决于国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放眼未来,美国消费前景可期:一方面,收入增长稳定,2015年前三季度,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季均增长2.63%,不仅高于2008-2014年季均的0.49%,还高于2.14%的历史均值;另一方面,储蓄率下降,2015年前9个月,个人储蓄存款占可支配收入比例月均为3.58%,大幅低于6.72%的历史均值。

第三,美国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表明,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是长期增长的三大动力。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流动性充裕的大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全球增长质量和前景排序的核心指标。2009年下半年复苏启动以来,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一个缓慢提升的通道中,根据美国官方数据,2010年,美国所有经济部门的潜在劳动力生产率增长率为0,2011-2014年分别为0.71%、0.96%、1.03%和1.12%,2015年和2016年预估值分别上升为1.17%和1.42%。保障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的领先,2015年前三季度,美国研究和开发季度增长率均值为5.68%,不仅大幅高于2008-2014年平均的1.09%,也已超过5.13%的历史均值。

第四,美国依旧保持着霸权稳定吸引力。美元和美国的霸权稳定性,一直是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的根本动力。事实上,美国经济近两年的复苏趋势相对非常稳定,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未见明显下降,人民币纳入SDR后也仅是大幅“挤占”了欧元和英镑的位置,美元汇率更是在美联储领先政策周期的影响下始终保持强势。如此背景下,美国继续保持着对全球资本的霸权稳定吸引力:2015年前三季度,美国风险投资融资额和投资额季均分别为68亿和157亿美元,均明显高于历史均值;2015年前9个月,虽然官方渠道的美国国际资本流动净额月均下降148亿美元,但私人渠道的美国国际资本流动净额月均上升98亿美元,表明在部分国家官方减持美元资产的同时,私人投资对美元资产依旧青睐有加。

惊喜不多:边际改善有限

虽然从基本面的绝对状况看,美国经济复苏既稳定、又强劲,相对大多数依旧挣扎在历史均值以下的经济体而言,优势较为明显;但从基本面的边际变化看,美国经济复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往事”,给市场带来意外惊喜的空间并不大,而全球其他绝对状况相对不好的经济体,却更有可能呈现出引人瞩目的边际变化。

第一,经济增长的边际提振不再具有稀缺性。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领先特征,美国经济最早陷入衰退,最早开启复苏,也最早确认复苏。受此影响,美国经济最近两年表现出相对强势,例如,IMF预测数据表明,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较2014年提振0.14个百分点,同期全球经济增长较2014年减速0.3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减速0.66个百分点,金砖国家全面减速,印度、南非、中国、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增长预估值分别下降0.03、0.13、0.49、3.17和4.42个百分点。虽然2015年美国经济的边际改善情况相对较好,但这一态势在2016年发生改变。根据IMF的预测,2016年,美国经济较2015年提速0.27个百分点,同期全球经济增速提振0.44个百分点,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提振0.56个百分点,美国经济的边际改善不再一枝独秀。

第二,企业利润增长放缓。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企业盈利状况是决定资本市场表现的物质基础。2015年前两季度,经存货计价和资本消耗调整的美国企业利润季均增长为2.86%,不仅低于2008-2014年季均的5.58%,还低于历史平均的7.35%,2015第二季度,美国企业利润仅增长0.6%。金融企业的表现格外令人失望,非金融企业的表现也乏善可陈。盈利增长放缓使得企业家信心也大幅下挫,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CEO经济展望指数为74.1,不仅大幅低于2011年第一季度113的阶段高点,还创下了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新低。

第三,工业生产增速回落。经历过危机后的持续复苏,美国产能渐进恢复。而产能恢复到达瓶颈位置后,工业生产减速:2015年前三季度,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季均同比增长2.58%,第三季度仅增长0.93%,明显低于3.86%的历史均值;2015年前10个月,美国工业总体产出指数月均同比增长1.86%,9月和10月仅增长0.66%和0.34%,明显弱于3.88%的历史均值。

第四,劳动力市场改善面临瓶颈。促进就业是美国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危机以来,受刺激性政策和内生复苏力度渐强的共同影响,美国就业状况持续改善。然而,我们认为,种种细节数据表明,美国劳动力市场改善已经进入瓶颈状态,进一步大幅边际优化的难度很大:2015年10月,美国失业率为5%,已较2009年10月10%的阶段高点大幅下降,而根据美国官方测算,2015年末美国潜在失业率为5.05%,也就是说,美国失业率已经达到潜在水平,进一步提振就业需要通过结构政策降低潜在失业水平。

加息不停:大选影响有限

2016年,美国将迎来四年一度的大选年。即将到来的2016年美国大选,由于以下特征而变得意义重大:第一,奥巴马将在第二个任期结束后退出核心舞台,美国势必将迎来一位新总统;第二,伴随着新总统的上台,美国将迎来金融危机后的第一次最高层“换人”;第三,美国势必将在一个多事之秋完成总统更替,不仅美联储政策选择和美元运行都处于关键时段,而且,全球地缘政治正由于ISIS恐怖主义、乌克兰危机和大国博弈的不断升级而进入一段高危时期。

正因为2016年大选意义重大,所以很多市场人士认为,美联储将受到大选政治周期的影响,在货币政策选择上更趋保守。彭博数据显示,市场对2016年底美国基准利率的预估均值是1%左右,2017年底的预估均值是1.5%左右,也就是说,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基本面还没有强到足以承受快速加息的程度,美联储加息将采取“缓步慢行”的风格。我们认为,美联储实际的紧缩风格可能比市场预期的更加鹰派,我们对2016年底美国基准利率的预测是1.25%,2017为2%。我们做出如此判断的原因有四:

第一,美国经济已经达到加息门槛,产出缺口的消失不允许货币政策再偏鸽派。值得强调的是,美国经济基本面已经满足紧缩条件。一方面,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稳定且强劲;另一方面,美国物价稳定压力渐增,剔除大宗商品市场深度萎靡的影响后,2015年10月美国的核心CPI同比增幅为1.9%,已经接近2%的紧缩门槛。而且,考虑到2016年美元可能迎来冲顶后的阶段性贬值,石油产出国很可能在未来限制产量,且经济复苏将自然带来需求提振效应,我们认为,大宗商品市场很可能在2016年迎来趋势性反弹,进而从另一个方向带来通胀压力。此外,美国产出缺口正在缩小并将于未来消失,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通胀效应不断加大,增长效应逐渐消失,考虑到货币政策有半年到1年的政策时滞,因此,美国有必要持续加息,以前瞻性地化解通胀压力。

第二,2016年美国大选的短期效应可能会加大快速加息的必要性。大选的结果很重要,而比结果更重要的,则是大选的过程。如果将2016年美国大选简化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曲线变化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政见几乎完全相左的两个政党,也就是大选结果所改变的,是短期总需求曲线。偏向左翼、形似鸽派的民主党一旦获取连任,短期总需求曲线右移,新的短期经济均衡将继续偏向中产阶级和贫困人群关注的就业改善;偏向右翼、形似鹰派的共和党一旦挑战成功,短期总需求曲线左移,新的短期经济均衡将更偏向富裕阶层在意的价格调整。而无论大选结果如何,在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的背景下,2016年美国大选的长期影响将取决于两党政策对真实要素的改变情况。从目前的形势看,民主党获胜的几率似乎略大,所以美国短期通胀压力加大的可能性也潜在加大。

第三,美联储的政策独立性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我们利用可取得的数据,对1974-2013年40年间美联储利率政策的波动性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1994-2013年,美联储进行了7次政策转向,政策转向间隔期,即某个降息周期最后一次降息到紧随其后的第一次加息,或某个加息周期最后一次加息到紧随其后的第一次降息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1.2个月;而1974-1993年,美联储进行了12次政策转向,转向间隔期仅为7.67个月。数据表明,最近20年,美联储相机抉择的随机性已经较前一个20年明显下降,美国货币政策的方向稳健性潜在提升。所以,美联储一旦开启加息,就不会很快发生基调转向,QE4完全是无稽之谈,较强的独立性也意味着美联储不会由于政治周期而放缓加息节奏。

第四,较快加息是最小化政策牺牲率的较优选择。货币政策转向自然会带来源自失业、通胀、波动性等各个维度的综合变化,最小化政策转向的综合牺牲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稳定政策预期。事实上,美联储危机后一直致力于强化前瞻指引,在首次加息后,美联储如果放缓节奏、表现出些许迟疑,就会让市场目前的鸽派猜测迅速强化,进而大幅削弱货币紧缩的预期效果,并将给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修复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美联储一旦加息,较优选择就是快速将基准利率提升至核心通胀率上方,避免政策摇摆带来不必要的额外福利损失。

2016:美国复苏往事

2016年美国经济复苏已成习惯性往事,复苏大势稳定,内生动力强劲,虽然美国经济基本面依旧领先全球,但边际改善空间相对较小,带来意外惊喜的可能性也不大。

2016年,美联储将在货币紧缩道路上坚定前行,利率调升频率和幅度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美国大选虽然会改变美国经济的政治生态,带来不容小视的长期变化,但不会直接对2016年经济走向和政策选择带来太大影响。我们认为,2016年,美国复苏往事不会给美元资产带来太大的边际提振。相对于欧洲,美国股市点位较高、惊喜较少,相对吸引力可能有所不足。美元可能将在美联储首次加息后短暂冲顶,随后经历一段贬值,然后才会恢复长期升值态势。2016年,美国依旧是具有霸权稳定特征的经济体,所以,一旦全球发生黑天鹅事件,或地缘政治动荡急剧爆发,“美元资产热”将再度升温。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为2016年全球经济展望系列之一。本文编辑:徐瑾jin.xu@ftchinese.com)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5-10-7 14:18 , Processed in 0.0278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