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aterloobbs.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美国公募基金面临“灭绝”危险

已有 230 次阅读2016-6-6 07:24 |个人分类:美国| Investment, 华尔街, 共同基金, 对冲基金, 投资公司


被动投资发力美国公募基金面临“灭绝”危险


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jjzl/2016-06-06/doc-ifxsvenv6622367.shtml

过去十年来被动投资迅速发展,追踪指数、费率相对较低的ETF吸引的资金持续膨胀。作为与被动投资分食投资者资金的主动投资公募基金,则直接感受到生存压力。

  瑞信分析师Craig Siegenthaler在上周一份报告中表示,在美国市场,当前ETF所占的份额是15%,预计未来十年内将升至40%-60%。

  被动投资受青睐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到,ETF历来被视为被动投资的典型,对冲基金则是主动管理的代表。ETF的迅速崛起意味着,相比进行主动投资的公募基金,被动投资开始更加受到投资者青睐。

  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美国ETF资产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

  据彭博,从2015年初今年4月,已经有2500亿美元从主动型投资的共同基金流入被动型投资的ETF。对投资者来说,这成为节约成本和增加收益的方式。但对基金经理与基金股东来说,这意味着收入受到直接冲击。

  截至去年二季度末,全球ETF管理资产规模首度超越对冲基金。全球ETF和ETP所管理的资金规模达到2.971万亿美元,较一季度增加450亿美元。同期全球对冲基金只增加了300亿美元,总规模2.969万亿美元。

  (图片来自英国金融时报)

  ETF与对冲基金相比管理费更低,价格更透明。过去几年,全球央行竞相宽松推升了全球资产价格,ETF基金获得了可观的回报,从而迅速崛起。而历来标榜通过专业能力和主动型策略进行投资的对冲基金,一方面要收取高昂的管理费,另一方面却屡屡跑输大盘指数,受到不少投资者的质疑。

  主动型基金如何反击?

  在这种情况下,瑞信认为主动型基金进行反击的唯一方式,就是自我的演进,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式则是采取名为“非透明ETF”(nontransparent ETF,NTETF)的这种ETF结构。

  非透明ETF由Precidian Investments提议设立,和普通ETF类似,投资者可以用现有账户在传统的证券经纪商等处买卖。“非透明”就是二者最大的区别,指的是非透明ETF和传统公募基金类似,只以季度为周期披露持仓情况,而赎回过程则是通过“秘密”账户进行。

  瑞信在报告中写道:

  我们认为,Precidian非透明ETF的早期采用者,将在保护自身业务不受被动投资和新监管规定冲击上赢得先机,而且也将在从共同基金竞争对手处赢取客户上取得成功。

  2014年10月,Precidian发行非透明ETF的申请遭美国证监会(SEC)拒绝。去年7月,Precidian提交的修改后申请文件再次遭拒。

  据瑞信,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月底又向SEC提交了允许15只Precidian非透明ETF交易的申请,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于今年9月或10月知晓。

  被动投资者太多的问题

  不过被动投资者太多,同样会带来新的问题。

  高盛合伙人、投资管理部门全球联席主管Tim O‘Neill曾警告称,如果被动投资的规模变得太大,市场就会失灵。

  “就规模而言,市场既需要主动投资,也需要被动投资,因为如果每个人都是被动投资者的话,那就没有人卖股票给你了,” O‘Neill在去年9月的一档“Exchanges at Goldman Sachs”广播节目中对高盛公关部门负责人Jake Siewert说道。“如果被动投资占市场的比重超过一定比例,市场就会失灵。”

  O‘Neill当时表示,“过去7年对于主动投资者来说非常艰难,因为市场上涨的步伐非常稳定和持续,大部分主动投资的经理人在扣除管理费之后都跑输了基准指数。”

  尽管如此,O‘Neill仍然认为,主动投资必不可少。“被动投资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完全是自动驾驶的。当市场进入估值不当的时期,无论高估还是低估,我们都需要主动做决定的投资者。因为估值对于市场和投资永远都是很重要的,”O’Neill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4-6-27 16:23 , Processed in 0.0170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