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aterloobbs.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孙 中 山 还 在 多 伦 多

已有 523 次阅读2014-8-5 05:59 | 网易博客

                  孙 中 山 还 在 多 伦 多

 


               风萧萧 网易博客     2012-07-02 08:34

         http://frank-waterloo.blog.163.com/blog/static/20523902920126283452792/

 

 

        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东区唐人街附近,有一尊像真人一样大的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在异国他乡,第一次看见那座塑像,有些惊奇。心想,是谁制作了这尊塑像?

    后来,在加拿大,逐渐知道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

    为改变中国愚昧落后的面貌,孙中山奋斗终生,被称为中国的国父。他的追随者众多,遍及全世界。孙中山先生的塑像,一定是他的追随者出资树立。

    据说,孙中山上海的故居,就是侨居加拿大的同胞出资购买的。

    前些年,我曾经看见过,在孙中山的忌日,那尊塑像前面的公立图书馆,挂出大幅孙中山的纪念海报。

    是谁出资印刷了这些精美的大幅海报?又是谁按时把它们挂出来?是出自一种怎样的意愿?

    毫无疑问,一定是那些早期孙中山的追随者的后代子孙,继承了先辈的遗愿,以此为誌,希望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像孙中山一样,还有更多我早就知道的后来者,也为改变落后的中国而奋斗终生。

    毛泽东,有众多的亲人被残害。邓小平,一生没有再回过家乡。有文《邓小平三次受邀不敢回家乡:我怕》,我也把它转贴在本文的下面。

    现在,批评毛泽东的声音不小、不消。我转贴《毛泽东怒斥陈云:分田单干是修正主义》于下,我没有丝毫批评毛泽东之意。相反,是要展示毛泽东不固执己见的灵活性。

    我确信,即使那些批评毛泽东的人们,也不会怀疑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投身革命是为了拯救中国。

    曾经有一位埃塞俄比亚的移民认真地对我说,他小时候曾经背诵过毛主席语录,我们称为红宝书。我当时惊讶无比,埃塞俄比亚位于遥远的非洲,距离我国何止万里。

    马克思的思想遍播全球,以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为开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曾经在世界上风起云涌。

    各国人民,都在探索出路,追求美好的生活。

    直到今天,在众多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心脏,仍然有共产主义者的组织,很多人依然没有放弃共产主义思想,依然坚持不懈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金融危机以后,马克思的著作热销,各国人们都在积极思考人类社会的出路。

    我家附近的城市叫做Kitchener (加拿大安大略奇纳), 人称小柏林。集聚众多的德国后裔。我曾经与他们谈论共产主义,多数都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一位来自罗马尼亚电子学博士说,共产主义对与错,需要百年以后回头看,我们肯定看不见。

    我遇见过一个来自前苏联的家庭,父母和女儿。我问爸爸,如何看待斯大林?他的英语我听不懂。女儿解释说,斯大林是evil, 意思是邪恶,恶魔。

    我觉得,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出现的政治迫害,主要源自社义还是资义两条路线的分歧。说到底,是盲信教条思想,不考虑实际效果。

    我在《与博友的对话 改革与教条》中说:“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用十年的时间,走访很多地方和人,写下:<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邓小平与中国的转型》。他没说邓小平是改革设计师。他发现了邓小平成功的准则:别争论。只要可行,就推广它。”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教条主义者。这些人不学无术,又胆大妄为。遇事总是找现成的方法和道路。譬如,说到我们国家的改革,人们只知道回头看,或者向西看。就是不想新方法。” 
    鉴于此,我写了《 民主的本质 请专家治国 回归理性》。
    我希望大家不要再谴责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历史的原因,是必然。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 - 为什么? 怎么办?
                        ---风萧萧 2012年7月2日上午 09:29:06 于加拿大 

           邓小平三次受邀却不回家乡 一句话:我怕

           2008年10月15日14:27  中国新闻网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生于四川广安。然而,自16岁“少小离家”直至1997年逝世,小平同志就再也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

  广安市向北7公里,是小平同志故里—协兴镇牌坊村。

  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记者看到新修订的牌坊村《邓氏家族分谱》。族谱记载,邓家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邓家先祖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之职入蜀,安家广安。到邓小平的父亲这一代,邓家已经在广安繁衍了18代子孙。

  邓小平故居管理局局长马福告诉记者,据邓家族谱记载,邓家有过辉煌的族史,迁入此地后邓家第十二世孙邓时敏,1745年官至大理寺正卿。告老还乡后,被清政府授予通奉大夫。为表彰他的德行,嘉庆皇帝下旨为其家乡赐造了“神道碑”和“德政坊”。牌坊村因此得名。

  家乡人的邀请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小平同志先后9次回过四川。然而每次来去匆匆,他始终没有回广安老家。

  1978年1月31日,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接到四川省省委打来的电话:“中央有位首长来四川视察,县委的同志可以带点土特产过来。”邓欲治心想:是不是小平同志来了?虽然一时不能确定,他还是带上了小平同志爱吃的家乡特产:数十斤白市柚、锦橙广柑和4箱广安大曲酒。2月1日下午2点,邓欲治和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开车从广安出发,于次日凌晨5点到达成都金牛宾馆。

  一进宾馆,邓欲治就看到了当天的《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有关小平同志的消息:“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下午抵达四川省府成都。”

  邓欲治当即和同事商量:能不能见小平同志一面,请他回家。他们找到邓小平秘书,说:“我们是从小平同志家乡来的,想单独见见小平同志。”秘书答道:“现在还没空,等一等吧。”他们以为这是客套话,就快快回房了。

  没想到,吃过午饭,邓欲治被告知:“小平同志下午4点接见你们。”下午4点,工作人员把他们领进宾馆会客厅。过了一会儿,小平同志和妹妹邓先芙、夫人卓琳一同走进来,笑容满面地说:“大家随便坐!”邓欲治便向小平同志汇报家乡的情况。汇报完毕,他趁机提出:“家乡人都盼望邓副总理回广安看看。”

  结果出乎邓欲治的意外,小平没有说话。站在一旁的卓琳连忙接过话:“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

  家乡人再次邀请

  198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四,四川省委来了通知:“小平同志已经来到成都过春节,要见家乡的代表和他的舅父舅母。”当天下午,时任广安县委书记的罗国兴、副县长王洪峻、办公室主任王仁全、邓小平的舅父舅母等人,一起赶往成都。第二天上午10点,邓小平和王震在金牛宾馆东楼接见了他们。

  “好啊,我今天终于见到家乡的‘父母官’了。”还没等他们开口,小平同志就先发话了,逐一问他们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我今天特别高兴,你们年纪轻,有文化、有希望。跟其它地区相比,广安的差距还很大,群众还不富裕,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在与小平同志道别时,他们提出请他回家乡看看。王震说:小平工作特别忙,恐怕没时间。小平同志没有像上回那样一言不发,他说:“请你们回去代我们向家乡人民问好。”当天下午,大家又向卓琳提出请小平同志回家乡的请求,卓琳答:“他很忙,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家乡第三次邀请

  第三次请小平同志回老家的是广安籍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据郑兴光的朋友介绍,1988年6月,四川自贡灯会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小平同志坐在一艘游船上,带着小孙子泛舟观灯:“你看,那是家乡的龙灯!”在一旁采访的郑兴光问小平同志: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没想过回家看看吗?小平同志摇着头说了两个字:“我怕。”

  他怕什么?这个问题在毛毛(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有所交代:“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跟他要求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小平同志的长女邓林也左证了这个说法:“我父亲说,回去这个找你办事,那个也找你办事,太麻烦。”

  “邓小平是全国人民的”

  小平同志生前的警卫秘书、现年74岁的张宝忠将军,在和记者交谈时说,小平同志为什么一直没有回老家,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他工作特别忙。尤其在1956年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以后,就越发夜以继日地忙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需要他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

  第二个原因,小平同志没回家乡广安,是他不愿意惊动当地群众,不愿意给家乡添麻烦。小平同志考虑问题比一般人都要深刻。他不回广安,也是为了爱护广安。你想,当年广安经济比较落后,如果他要回去或者老提到家乡,省里会怎么对待广安?小平同志为什么从来没有说过给家乡拨一分钱的话?因为他知道,全国比广安困难的地区还有不少,比如西北等地区。这是有他的政治考虑的。

  小平同志有一句非常感人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小平同志心底深埋着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炽热的感情,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家乡广安的热爱。

(责任编辑:雷志龙)

              毛泽东怒斥陈云:分田单干是修正主义 
               信源:人民网|编辑:2012-07-02
 
     [导读]七千人大会后,陈云提出的“争取快,准备慢”,对国民经济进行“伤筋动骨”的大调整,为毛泽东所不满。严重的是,1962年陈云提出分田到户以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业困难,更为毛泽东所不容。

在这里毛泽东怒斥陈云:分田单干是修正主义 - 风萧萧 - 风萧萧的网易博客

                            毛泽东与陈云

    毛泽东、陈云是我党第一代领导核心,两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值此陈云百年诞辰,中央文献研究室曹应旺出版陈云研究专著,披露了毛泽东对陈云的评介。

    “看问题尖锐,能抓到要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取得重大胜利后,私人工商业出现了商品滞销、生产缩减、关店歇业增多的问题。毛泽东几次将上海、武汉反映这一问题的电报批给陈云,请陈云研究解决。当陈云致信毛泽东提出“加工订货”的办法时,毛泽东予以支持,并将信批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传阅。陈云还采取收购农产品的办法,以促进城乡交流。正是加工订货和收购农产品这两个办法,使全国经济改观。

    后来,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陈云是领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负责人。1951年10月27日和29日,陈云陪同毛泽东两次与工商界代表人物谈话。在  第二次座谈会上,毛泽东即席讲话。他一开始就说:“刚才陈云同志说了许多,我来补充讲几点意见。”毛泽东在讲话中多次转述或联系陈云的发言:“刚才陈云副总理说,我们的道路很宽广,将来不怕没有事情做。”又说:“大家安下心来,不要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建议减少吊桶,增加抽水机,最好全部用抽水机,因为抽水机它不是七上八下。这样,睡觉就比较好些。刚才陈云副总理讲的话,也是抽水机性质。”在讲到全面规划时,毛泽东说:“刚才陈云副总理说,全面规划里面有宣传这一项,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毛泽东如此重视和赞赏一个人的讲话,是不多见的。

    1956 年1月全国大城市和50多个中等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公私合营,出现了过快、过急所带来的问题。为此,1月20日,陈云提出:批准公私合营之后,需要一步一步地落实那些措施,他要求观察、研究解决公私合营后东来顺的涮羊肉和全聚德的烤鸭不好吃了的问题。毛泽东非常重视陈云的意见。1月25日,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请陈云讲一讲公私合营后发生的东来顺涮羊肉、全聚德烤鸭不好吃的情况。陈云不仅分析了此类问题发生的原因,而且为研究解决此类问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可以说是人口大国、经济小国。当时粮食供需的缺口越来越大。

    为解决这个问题,陈云设想了多种方案,经过反复比较,最后选择了粮食统购统销的办法。1953年10月1日晚上在天安门城楼会见厅里,陈云向毛泽东汇报粮食征购与配售的办法时,得到毛泽东赞许。毛泽东嘱陈云代中央起草《关于召开全国粮食紧急会议的通知》。10月2日凌晨,毛泽东审改了陈云起草的通知,并决定于当晚7时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首先由陈云作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陈云报告后,毛泽东在会上作结论,“赞成陈云同志的报告”。他说:“这也是要打一仗,一面对出粮的,一面是对吃粮的,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充分准备,紧急动员。”毛泽东还联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谈到粮食征购的必要性,指出:“我们经济的主体是国营经济,有两个翅膀,一翼是国家资本主义(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改造),一翼是互助合作、粮食征购(对农民的改造)。”
 
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陈云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一起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候选人,毛泽东对陈云评价道:“至于陈云同志,他也无非是说不行、不顺。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我过去还有些不了解他,进北京以后这几年,我跟他共事,我更加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到要点。所以,我看陈云同志行。”这表明毛泽东对陈云新中国成立头七年主持中央财经工作的才能和贡献是充分肯定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5-10-7 12:12 , Processed in 0.0441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